——禅武功夫研习班·舞龙课程精彩回顾

丹中文化交流协会举办的禅武功夫研习班中,有一项课程成为了绝对的“视觉焦点”,那就是——舞龙课程。这项课程依旧由禅武国际-广东禅武文化中心资深教练刘剑恒亲授,吸引了众多华人华侨和本地文化爱好者热情参与。
技巧与默契并重
舞龙课程从基础训练入手,刘教练首先向学员们传授如何操控龙身与节奏配合。他亲自示范龙头的控制技巧。接着,他带领学员分组练习“龙身动作”,包括队形变换、波浪起伏和整条龙的协调配合。
整个过程中,刘教练不断提醒大家:“龙不是一个人舞出来的,而是靠所有人的默契完成!” 每位学员都必须在团队步伐中找到自己的节奏。这不仅锻炼了身体,也考验了大家的合作能力和集体意识。
龙中有意,舞中传神
除了技巧训练,刘教练还专门安排了一段文化讲解时间。他向大家介绍舞龙在中国传统节庆中的象征意义。“舞龙”不仅是热闹表演,更是祈福纳祥的传统仪式,承载着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的精神认同。
文化传承,从一条龙开始
在训练进入后期时,学员们从一开始的生疏乱阵,逐渐形成一个有节奏、有配合的“龙阵”。每一次转身、每一个波动,都是大家默契和汗水的成果。
这次课程,让大家体验了中国舞龙技艺、锻炼了协调力,更是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 “龙行天下、众志成城”的中华文化力量。
【舞龙介绍】
舞龙,俗称耍龙、耍龙灯、舞龙灯,是中国民间自发的一种与龙有关的传统的民间活动,主要在重大的庆典、节日里出现,以代表吉祥如意,平安快乐之意。
舞龙是在龙文化的基础上,以表现龙精神为载体而产生的运动。汉朝时人们舞龙求雨,龙舞既有礼仪性质,又是娱乐节目。唐朝,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大陆、中国港澳台地区、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2006年5月20日,龙舞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走走)